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首页 > 局庆进行时 > 中华书局百年文献展昨日开幕

中华书局百年文献展昨日开幕

添加时间:2011-12-29 14:20:31查看

http://www.xwwb.com/web/wb2008/wb2008news.php?db=2&thisid=104199

  是什么精神能让一个出版社屹立一百年不倒?昨天,中华书局百年文献展在沪开幕,众出版界大腕和业内专家齐聚上海图书馆,共贺中华书局的百岁诞辰。“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书的品质”、“从不把经济利益作为出书的主要标准”、“哪怕只是500本书,我们也要找到合适的读者。”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的三句话,揭开了中华书局得以成立至今的秘诀。

  像爱护眼睛一样来做书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历史小丛书有望重生

  鸿篇巨著如《中华大字典》、《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清史》,精通古韵如《四部备要》、《四部丛刊》,普及传统教育如《中华妇女界》、《小朋友》和500余种新式教科书,自1912年1月1日陆费逵在上海创办以来,中华书局有太多传承经典名作流传于世。

  是什么让中华书局可以持续做书这样经典的图书?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的李岩告诉记者,每个中华书局的员工都必须牢记的一句话就是“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书的品质”。除此之外,李岩坦言,中华书局从制度上也尽善尽美:“一般来说,图书市场上,一本书做到三校已经是很仔细了,但我们一些比较重要的书,全部是四校、五校,甚至六校。”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我觉得中华书局一百年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出版人到底比什么?现在比较多的是比利润、比资本。中华书局这一百年告诉我们,应该比的是精神气象、文化格局,而不仅仅是来比策略、比营销,更不是比资本和利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表示,中华书局折服自己的不是其百年历史或者多少销量,而是不为经济所动的出版原动力。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坦言,中华书局的确是做到了这一点宗旨,“有一些书,如果从盈利的角度是不会出的,但中华都能够出。比如以前关于古代文史哲的、研究理学的一些著作,现在研究的人比较多,但当时这个书印出来肯定是赔本的,但是中华就印。”裘锡圭感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继承传统文化,而不是盈利问题,这一点就是中华书局成功的秘诀。

  出版社毕竟要走市场,都只顾传承不要市场,吃不饱肚子,出版社又如何生存?李岩认为这其实不是个问题:“真正好的书,我们亏本也出,但我在实践中发现,其实真正好的书不见得没有市场。关键是怎么找到针对的读者群。”

  李岩还举了个例子,“哪怕只有500个读者,我们也要针对这500个读者,为他们做好书,这本书就还是有它的价值。”记者很好奇如何找到这些读者,他给记者透露一个秘诀,“我们专门有建立一个针对专业读者的数据库,会根据他们的要求定制一些特别的书籍”。

  历史小丛书有望重生

  与会的上海出版协会理事长赵昌则用“固本出新”概括中华书局一百年不倒的秘诀。他认为,文化是一种不间断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所以出版既要对原的有文化传统有集成,但也要对旧传统有一个延伸和创新。他认为,中华书局的这一点特别难得:“传统也是惰性,克服惰性,要让传统与时俱进,很难。”

  事实上,如今的中华书局依然不断尝试新事物。虽然一直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出版题材,但李岩告诉记者,中华书局正积极开拓数字领域的合作,明年将和中国移动以及一些图书网站合作,推出一些电子版的传统名著经典。

  在百岁生日之际,不少专家也寄予中华书局更多期望。中华书局在解放以后出过中国历史小丛书。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邹逸麟直言,其实这类书有很大的市场,“我碰到很多孩子的家长,他们都问我有没有这方面的传统经典作品。如今也已有人看到这个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就推出了一套《中国传统经典青少年丛书》。”但邹逸麟认为,向青少年普及传统经典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可以出一些对经典名著做注释的作品,另一个是通俗化的读本,就好比中华书局的历史小丛书。“早先我们现在有很多典故,但现代人用的完全都不对,我们如果能专门出一些就讲各个朝代典故的丛书,相信一定会有市场。”

  “在英国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一些莎士比亚的台词,但在中国相信很多人不知道司马迁是谁,这就是我们要普及的意义。”邹逸麟最后如是说。而李岩也表示,会尽快想办法重新推出呼声很高的历史小丛书。

(C)2011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