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首页 > 局庆进行时 > 为中华崛起而印书

为中华崛起而印书

添加时间:2012-2-14 15:33:46查看

http://e.chengdu.cn/html/2012-02/13/content_296782.htm 

 

2012年2月13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张丰

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果坚持做上一百年,就足以称得上伟大。

1912年,任商务印书馆出版部主任的陆费逵找了一拨人出来单干,创办了中华书局,以和商务印书馆竞争。“养成中华共和国国民”“融合国粹欧化”,至今百年。有意思的是,作为竞争对手,创办初期,两者在上海的“四马路”隔街相望,而新中国成立后,又一度长期同楼办公。商务印书馆一直在译介西学方面独占鳌头,而以教科书起家的中华书局最后则专心于整理古籍,百年的竞争,中古现代出版业的“双子星”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让人放心的养分。

这种竞争,不是典型的商业竞争。今人的“出版商”一词,用来形容他们,显得渺小而失当。这种竞争,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留下让人敬佩的品格,比如老老实实印上每一版的“印数”,附上一张“勘误”;比如不以书的销量而以书的价值作为考量,所以你常常发现一本书他们只印了3000册,但却在几十年里印了十几次,不断修正,成为一种权威的版本。

缔造这种品格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编辑。马克斯·韦伯把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分为两种,“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但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下,中华书局这种百年出版社的编辑走的却是“政治”与“学术”外的第三种道路。他们有自己的历史承担和价值追求,他们有“学术”的能力,但却一直为别人的学术,甘愿站在后台。对他们来说,编辑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志向。

编辑作为职业,是一个寂寞的行当。即使能够一纸风行天下,光环也多聚焦于作者身上,创造的美名也与编辑无缘。当下的中国出版界,可称得上一片繁华,编辑作为一种职业,就业队伍可称得上庞大,但是能像老一辈出版人那样耐得住寂寞的,却又寥寥,这个行业的流动性可作为明证。

编辑作为志向,却又让人无限神往。当年陆费逵从商务印书馆出来单干的理由,是因为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应该有一套适应“共和”的教材,来养成“中华共和国国民”,但当时的商务印书馆过于保守,无法实现他的志向。在民族落难之时,“为中华崛起而印书”,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成为老一辈出版家一生的践行。如今回首中华书局百年,曾经的苦难,显得多么美丽。

当编辑成为一种志向,出版就不会成为简单的商业。好的出版社并不一味迎合读者,而是创造读者。在你我的血液中,流淌着中华书局经百年而沉淀下来的文化血液。她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现代变革的一部分。

(C)2011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