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首页 > 局庆进行时 > 《新华书目报》:书香醉海内 梦想待花开——访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

《新华书目报》:书香醉海内 梦想待花开——访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

添加时间:2012-3-19 11:24:55查看

http://a.xhsmb.com/html/2012-03/12/content_41621.htm

 

记者 毛艳琴

1912年元旦,中华书局在上海成立。百年来,中华书局在中国近现代出版的长河中游弋,弘扬国学传统,造福学海书林。在历史和传统重获珍视的今天,中华书局以三万余种出版物,融入并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建构和精神世界,成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古籍出版的旗帜和学术文化出版的重镇。百年登览,肃然驻足,我们既由衷感念之前数代学术大家、编辑同人等前辈先贤的不朽业绩,同时,我们也有幸近距离感受当代“中华人”的别样风采。

慎终如始

新以守正

有人评价现在的出版圈,认为一些老牌传统出版社文本水平高,但缺乏市场意识,在畅销书竞争中难以与锐气十足的民营出版机构争锋。中华书局却不在此列。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店,在今天既保持了较高的文本水平和出版品位,《服周之冕》《从混沌到秩序》《烽火与流星》等皆是颇具分量的学术原创精品;同时也有敢打敢冲、不断创新的朝气,推出了《正说清朝十二帝》《于丹〈论语〉心得》等超级畅销图书。这焕发的青春建立在中华书局“守正出新”出版理念的基础上,而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正是这一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李岩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对中华书局“守正出新”的出版理念进行阐述。简言之,守正,就是坚守古籍整理与学术出版主业,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和方向;出新,就是在守住主业的同时,打造一大批超级畅销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不断地创新、发展中华书局品牌。经过近十年的践行,“守正出新”的出版理念已深入中华人的内心,成为他们策划选题、开拓市场的基本原则,而且随着中华书局畅销产品的不断推出,这一理念在行业内的影响也日益深远。

应该说,中华书局之“出新”既是在其百年丰厚出版资源基础上的厚积薄发,也离不开当代管理者卓越的战略眼光,同时这种“新”也因其对当下生活的重要影响而更好地守住了“正”。李岩说,“中华书局一百年的历史值得好好总结”,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华人既有坚守,也有创新。

中华书局的招牌之所以历百年风雨而不褪色,与每一代中华人坚守执著的精神息息相关。这种精神也是李岩十分珍视的,他表示,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华书局都将“坚守主业的方向不变,坚持文化品位不降格,坚守文化理想有担当,坚持做有个性、有良心的硬派出版社。”在处理“守正”和“出新”的关系问题上,李岩显示出了他性格中坚毅而随和、执著而懂变通的一面。他同时认识到,要发扬品牌,仅有守正是不够的,他强调“出新是为了更好地守正”、“出新才能更好地守正。”顺应时代变化,中华书局由创立之初的综合型百科出版社转变为现在以中国传统的文化读本、典籍、通俗普及读物为主体的专业品牌出版社;出版宗旨在原来“弘扬传统,服务学术”的基础上新增了“传承文明,创新生活”的内容。李岩说,突出“创新生活”,既是为了改变中华书局曾留给人们的“高高在上”的感觉,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也应成为出版业努力的方向。

黄金时代的

可持续发展路

曾经,中华书局与梁启超、陈垣、刘海粟、徐悲鸿、陈寅恪等学界大家和艺文泰斗携手同行;今天,中华书局依然保持着与中国文化建设和出版建设的同步。中华书局近几年的不俗表现也映照出中华文化即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代。

对国际国内出版环境变化的高度关注、对国家文化政策的深入学习,使得李岩和中华书局得以对出版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从而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在《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作出了“全球化、城市化、产业化、集团化、数字化”的出版趋势分析,李岩认为这种分析是准确而深刻的。中华书局“十二五”的工作布局既对应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整体的战略思维,也顺应了这种出版形势,符合国家对于重视文化建设和出版建设的要求。

在“十二五”工作规划中,中华书局继续遵循“守正出新”的出版宗旨,重点在做好规划产品线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其拓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传统国学教育培训方面,中华书局将利用丰富的作者资源,组织包括《百家讲坛》主讲人在内的专家分赴各地开展文化讲座。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也都将进一步丰富。

恢复分局建设是中华书局“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分局建设曾在中华书局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资料显示,1916年,中华书局在全国开设的分局曾多达四十余个。新建设的分局会将选题组稿和营销推广结合起来,切实扩大中华书局品牌的影响。

中华书局还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投入更多力量,一方面做好古籍语料库和学术著作数字平台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和数字出版的开发商、技术商合作,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内容资源。

李岩透露,在未来,中华书局还将围绕传统纸质图书的出版主业,将事业从丰富完善产品线向纵深产业链拓展,最终形成立体的、复合型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

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3月下发的《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出版传媒企业走集团化和产业化之路提供了指导。李岩认为,加大产业规模,增强出版传媒企业集约化能力,可以提升我国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实现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对话和对接。

致我们终将

实现的梦想

近年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李岩也热衷于推广全民阅读工作。2012年2月7日,在参加国务院召开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代表座谈会时,他当面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中一点便是“开展‘书香中国’活动,提倡阅读风尚,提升全民族人文素养”。

应该说,建设书香社会是许多爱书人和出版人的梦想。而李岩的可贵之处,一在于他的梦想不是空想,他有行动,且是长期坚持和不遗余力的;二在于他的梦想不是空中楼阁,那是一幅基于丰厚现实土壤的、完整的图景。

李岩推动“全民阅读”“书香中国”,不是简单地呼吁大家读书,对于读什么书以及形成读书风尚之后如何培养和提升全民族的人文素养他都有通盘考虑。这是李岩从读书时期就开始思考的问题,是他从事出版业二十余年来无一刻或忘的使命,也是他从国外相关案例和数据上得出的启发,因此显得成熟丰满。对于如何到达“提升全民族人文素养”的梦想彼岸,李岩提出了几点设想:在国家层面上,希望“提升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委员会的地位,由国家和部委领导亲自倡导全民阅读,通过活动恢复重建中华民族重人文、尚读书的传统”;在阅读氛围的营造上,李岩赞成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把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作为我国自己的读书日”的提议;落实到阅读个体上,李岩希望“我们的国民有自己的阅读书架”。

丰富的、适合不同群体阅读的书目是李岩“书香中国”理想的基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岩就非常关注名家及权威媒体开列的各种必读书目,并亲身参与了一些书目的编制和推动各种阅读委员会成立的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由王余光(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和徐雁(现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主编的《中国读书大辞典》出版,该书被誉为读书人不可不读的、可以医愚的“医药大辞典”。这项填补读书史上空白的创举也包含有李岩的努力。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关于读书的论述不胜枚举,李岩也非常看重读书的教益作用,他说:“如今要提升全民族人文素养还是要读书。读书能养育民族心魄,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充分体现了李岩性格中的理性和耐心。一方面,他清醒地认识到提升全民族人文素养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它所需的投入极大,效果却非立竿见影,因此需要有长远的眼光,能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来考虑,有时候还要牺牲部分眼前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强调在重视科学技术立国的同时也要看到人文文化的重要性。

提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概念的英国学者查里斯·帕西·斯诺指出,“它们(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彼此的分裂造成了社会的损失”,基于对这种观念的认同和对国内外历史的了解,李岩指出,只有将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创新。人文文化对于科技文化的促进作用虽尚未被深入研究,但实际上早已有例证存在。我国盛唐时期堪称是这两种文化融合的典范:盛唐文化深深影响着周边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天文、历法等科技文化在那时也有长足的发展。

在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不动摇的基础上,突出人文科学,接续因种种原因而曾经产生断层的中华文化,最终达到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这才是李岩所说的提高全民族人文素养的准确含义,也是包括中华书局在内的出版业的使命所在。

余英时在给中华书局百年的寄语中写道,“积德百年,而后礼乐可兴……以下百年,中国文化与普世价值相融合,必将由返本而开新。中华书局之任益重而道益远,其未来之辉煌贡献举世皆伫以待之,可断言也。”我们期待中华书局未来之辉煌贡献。
 

(C)2011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