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这番话源自100年前中华书局创办人之一的陆费逵先生
http://www.chinaxwcb.com/2012-03/23/content_239841.htm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时间: 2012-03-23
“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这番话源自100年前中华书局创办人之一的陆费逵先生
从成立之初推出的第一套适合民主共和政体的新版教科书,到历时20年编撰而成影响广泛深远的大型工具书《辞海》;从倾尽全力整理出版《古今图书集成》、《四部备要》以及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到引入新知出版《唯物史观解说》;从上世纪80年代动辄销量10万甚至上百万册的《管锥篇》、《万历十五年》、《古汉语词典》,到20世纪初试水畅销书市场的《正说清朝十二帝》,销售超过530万册的《于丹〈论语〉心得》……1912到2012,在这百年中国历史的起伏跌宕中,中华书局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民族的教育,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为学术思想的普及,尽心竭力,在中华文化记忆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华书局的百年史留给今人的不仅仅是皇皇典籍巨著、风行全国的教科书、畅销书,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出版事业的坚守和担当精神,是一种一以贯之的严谨作风。因为这种精神和作风,中华书局能够坚持20年,编撰出版收词严谨、解释准确、体例精当、校印精审的大型工具书《辞海》;能够在“文革”那段混乱的岁月中,坚持整理修订古籍;能够在上世纪90年代遭遇发展艰难、近一半员工陆续离开的困境时,努力坚守探索,借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自我革新,开创了发展的新局面。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和作风成就了中华书局的声誉和地位,正是这种精神让其历经百年而不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值此中华书局百年华诞之际,我们向这位历尽沧桑的出版界“百岁老人”表示热烈祝贺!我们感谢她百年来为中国出版事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我们感谢她百年来始终坚守出版人的文化担当,为当代出版业树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在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在出版界时有所闻的时候,在转企后出版社苦苦思索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学习和汲取这位“百岁老人”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出版人的历史责任不能变,文化担当不能变,对文化产品一丝不苟的作风不能变,顺应和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情怀不能变。
我们祝福中华书局“老当益壮”,越活越年轻,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