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首页 > 局庆进行时 > 于丹 将一生界定为动词

于丹 将一生界定为动词

添加时间:2012-6-4 10:01:07查看

http://www.ycen.com.cn/content/2012-06/04/content_1103488.htm

 

于丹在中华书局的文化沙龙上发言。

6月3日,中华书局“百年再出发”文化沙龙银川站上,于丹是唯一站着发言的学者,一站就是40分钟。40分钟的时间内她引经据典的诗词达到五六十处之多。此次谈论的话题词“书”让于丹兴之所致,畅所欲言对书的深厚情感。于丹将人生界定为“做一个动词般的知识分子,去流化人心”。  

我曾是不说话的孩子

许多人只知道于丹是《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的知名学者,但曾经的她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于丹说:“我的童年正处在文革,父母下放,我又是独生女。因此,小时候我是不说话的孩子。我喜欢跟书说话,读书写日记是我排遣孤独的方式。我在书里读出了迷惑,在书中不断解开迷惑。可以说,读书是支撑我生命成长的基本生存方式,书香伴随我一路成长。在其他女孩都有花香的时候,我很庆幸我有书香陪伴。”

正是从小到大书香的陪伴,于丹才有了深厚的文学积淀,才炼就了今天的于丹。《二十四史》是于丹大学时翻得最多的书,也是那一套书让她在读硕士专业时选择了古典文学。在这些时光里,于丹能从容地一本本去摸索着书页,一行行去看书本的排注。一路走到现在,于丹一直相信,“人与书的缘分,是种书香入骨的熏陶,书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湮灭的迹。”

许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是你出来讲论语,讲庄子?”于丹坦言:“我们的传统文化曾遭遇过颠覆,我要替我们这一代孩子赎罪。上小学时,还没系统地读《论语》时,那时大家还把圣人叫孔老二。我上学开始的功课就是学写大字报。这40年变迁中,我从小时候那样没有理由的批评,到后来成为一名作者。书籍给了我生命的坐标,它让我能坦率看待历史,能找到文化生长的命脉。”

书比语言可靠

于丹曾在毕业后带户口下放,生活在一个叫柳村的小地方。她记得那时住在土坯房里,生命最落寞时,她感谢有书在身边。在那段生命的特殊时期,两年时间里于丹床边摆放着的是《庄子今注今译》。她说:“那个时候,庄子告诉我,用一颗博大的心走过沉静的岁月,才能走向升华。”同时,在生命最枯燥时,于丹还感谢有古诗词陪伴,让她的生命充满诗意。

即便是现在,于丹的语言艺术相当了得。但是她仍称“依赖文字远远胜于语言”。她说:“六七岁,我写日记一直到现在。我有理由相信,书和文字比人更可靠,只有我们远离书,书不会远离我们。只有人误读古人,没有古人武断、粗暴地疏离我们。”在现今社会,人更喜欢在网络交流。于丹也提出了反问:“虚拟的空间跟陌生人倾诉,就能拥有全世界的爱吗?在一个虚拟空间做一个英雄,在现实中遭遇人世的困顿时,游戏的原则能适用吗?”实际上,于丹认为:“只有心跟自己做了一个了断然后再出发,在这种时候书往往更可信。”

文化应低门槛触及草根

在于丹看来,现在的中国走在一个民主的进程中,而真正的民主权利不仅仅是手中的那几张选票,还有人民大众有没有分享祖先文化的资格。能够买得起书,了解祖先的文化,在于丹看来这都是生命的权利。对于知识分子的定义,于丹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具备一种能力,观察人间百态,提炼起来价值观,再去流化人心,从而化天下,“如果我们把君子的修身养性都能转化成今天的话,就能跟草根结缘,有能力给草根阶层对传统文化一种更低门槛的触摸。”

于丹自认为她是一个被中国文化成全的生命样本,给自己的界定就是“这一生作为一个动词去做一个知识分子。”因为在她看来,我们这个民族有卷帙浩繁的文明,缺少的是有人作为动词去活着,去完成感化他人的过程。于丹说:“传统文化是我们血液中的基因。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以零门槛地还给大众,即便是草根阶层也应理直气壮地触碰传统文化。”
 

(C)2011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